首页   本院介绍   新闻中心   检务公开   检察文化   普法中心
网页无障碍

“好书我推荐”——《我们仨》(杨绛)

  时间:2019-08-08

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

  《我们仨》是杨绛先生在晚年时期的回忆录,她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,用最质朴的文字以最真挚的情感,将她温馨而又历经挫折的家庭展现在我们眼前,其中所寄托的对爱人的不舍和对女儿的思念让人动容。这部回忆录分为三部,以一个“万里长梦”讲述了“我们仨”相聚相失的过程。
一、“我们俩老了”
  在第一部中,杨绛先生以短短的一页篇幅,讲述了她与爱人失散的梦。钱钟书先生说“那是老人的梦”,这便是“万里长梦”的开始。
二、“我们仨失散了”
  第二部,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追忆一家三口在驿道上相互失散的过程,从一步步踏上驿道,而后相聚于驿道,再相失于驿道。从此所谓的家已不复是家,只是作者留宿的客栈了。“这是一个‘万里长梦’,梦境历历如真,醒来还如在梦中,但梦毕竟是梦,彻头彻尾完全是梦”。
三、“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”
  在第三部,杨绛先生以平实的语言追忆了一家人相濡以沫,共同走过、经历过的或温暖或悲怆的旅程。从与钱钟书先生相识、相恋、出国读书到阿瑗出生、回国为生计奔波,再到“文革”期间被打为“牛鬼蛇神”,里面有苦有乐,但更多是快乐,因为只要“我们三人一起,总有无穷的趣味”。
 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,“我们仨”始终不离不弃,相互依存。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:“从今以后,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。”又如杨绛先生让钱钟书先生最安心的一句话:“不要紧,我会做。”即使杨绛先生已经年迈,自身身体本就不大好,但是在钱钟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瑗病重期间,杨绛先生总是会奔波在两地,那个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便是他们亲情的枢纽之地。钱钟书先生总是会在船上静静的躺着,等着妻子和女儿;杨绛先生则总是对两人牵肠挂肚;钱瑗,即使是到了病重时期,还是牵挂着父母。这样的家,虽然总是飘忽不定,但只要有彼此就是他们的“家”!
  “三里河寓所,曾是我的家,因为有了我们仨。我们仨失散了,家就没有了”。文章的最后,杨绛先生写道:“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‘我们家’的寓所,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。家在哪里,我不知道。我还在寻觅归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