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  本院介绍   新闻中心   检务公开   检察文化   普法中心
网页无障碍

“好书我推荐”——《在细雨中呼喊》(余华)

  时间:2019-09-10

  《在细雨中呼喊》是我继《活着》之后读的第二本余华的作品,与《活着》中的“福贵”面对亲人一一离去仍为“活着”而活着的悲惨状态一样,《在细雨中呼喊》是关于童年记忆的心酸和无可奈何,读完之后会令人揪心难忍,与“孙光林”一同感受到人生的苦难、生命的压抑、人性的扭曲和现实的残酷。
  书中的“我”如同旁观者一样,沉默寡言,与世无争,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着在南门和孙荡的不同生活和经历。因在家中父母和兄弟都无视自己的存在,在难以揭锅的日子,父母无法负担三个孩子,于是在“我”六岁的时候被养父王立强带去孙荡,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间。与亲生父母相比,养父王立强和养母李秀英更像是“我”的亲生父母,在他们那里“我”感受到了部分亲情的温暖和被重视的感觉。后来养父王立强因生活作风问题自杀,养母也弃“我”而去,“我”又一次回到了南门,去找父亲孙广元。
  在南门的那段回忆无疑是“我”最痛苦的,身处在不和睦的家庭,被无视、被毒打,被抛弃,每一段回忆都能让“我”感受到生命的压抑、人性的扭曲。父亲孙广才是个无赖,他的每一次咒骂,每一个夸张的动作,都是在展现他悲哀、虚伪的人生,最后以一种屈辱的方式死在粪坑里;哥哥孙光平虽然开始的人生是精彩的,但也逃脱不了平庸的人生轨道;而“我”,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去观察着周遭的一切,更多地选择了沉默,进而一次又一次的被抛弃;弟弟孙光明张牙舞爪、傻气幼稚,却在河里溺亡;母亲则是软弱了一辈子,最后以一种无比凄凉的方式在寒冬里死去。“我”默默地观察着人性的“丑”与“恶”,感受着世间的无奈与痛苦。最后在茫茫夜雨中,“我”独自返回南门见到大火外的“亲人”,对着抱头哭泣大骂的父亲说:“我要找孙广才。”
  在细雨中呼喊,不仅是“我”对亲情的呼喊,更是对人性的呼喊。因在家中受到无视和排挤,六岁就被送给别人,因养父母的死亡和离去而又一次被抛弃,再返回南门的家时,同样被父亲和兄弟无视。在这个家中,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抛弃,“我”丝毫感受不到亲情的存在,想要呼喊着亲情。在受到无视与排挤的过程中,“我”也默默观察着周边的人性。父亲孙广才对年迈的祖父充满嫌弃,大声喊骂他,在其去世时竟不带一丝悲伤的笑了。他对自己妻子的背叛,对自己儿媳妇的侮辱,更是缺乏人性道德。连他最看重的虚荣心,也是要不择手段的拿小儿子的死来满足自己。孙广才作为一家之主,极致地展现了人性的“丑”与“恶”,注定了一个悲剧不幸的家庭。
  整本书都是在压抑的情感中度过,悲剧的结局往往给人最深沉的触动。一次又一次的抛弃,一幕又一幕的人性,在痛击“孙光林”的同时也让他在细雨中呼喊,呼喊着亲情与人性。在经历悲痛过后,敢于面对才能直视未来,在被抛弃的岁月里固然是痛苦的,只要我们坚定自己,把握自己,就会走向向往的人生。